軼凡是這個學期來台短期就讀的陸生。上星期四上課時,我隨口問了他何時回去?這個頗為靦腆的山東大男孩回答:「還剩25天」。當一個人開始倒數日子時,如果不是歸心似箭,就是開始對這裡的學習有所不捨。看得出,這些孩子的不捨之情遠超過對家鄉的思念。畢竟,這是他們第一次來到台灣。

    其實從上學期我的課堂首度出現陸生開始,有趣微妙的師生互動關係也在班級展開。由於我上課最高原則就是從不冷落任何一個學生,所以每堂課必會點問到所有的同學。我相信任何一個人到陌生環境學習都需要一段適應的時間,對這些陸生而言,在我課堂中最需要適應的就是,如何鼓起勇氣舉手發問以及回答問題時究竟該論述多少才適當?看得出來,他們都很努力想要早點融入班級。

    猶記得上學期有一位同學課後鼓起勇氣,來跟我討論課堂中案例的某些觀點,我訝異的問「為什麼不在課堂中舉手問我與學弟妹分享?」。從他的回答中才知道,他一直對此深感猶豫與不安。猶豫的是會不會講太多,讓學弟妹錯覺他愛出風頭;不安的是,自己的某些觀點會不會不小心觸犯了某些禁忌。我想這是因為他尚未熟悉這裡的上課文化所出現的直覺反應。

    有了這次的討論經驗,我有了一個心得,要讓這些異鄉孩子敞開心胸分享,也必須要先讓本地的孩子放開心胸,懂得尊重不同想法。慶幸的是,我教授的科目是廣告學與行銷學,時常提醒學生,公關廣告行銷人的思維要廣就要從心廣起,因此學會欣賞與吸取對方的優點是我們必須要具備的基本特質之一。可貴的是,學生們聽進去了。所以在課堂中,學弟妹樂於分享在地生活消費面貌的同時,陸生們也踴躍介紹了許多大陸不同省份的消費現象。
   
    對我而言,我一直珍惜坐在課堂的學生,因為這是一種緣分,畢竟知識的傳授不該有分別心。站在講台上就該有老師的高度與視野;坐在台下,就該謹守學生的分寸。因為大家的認真,所以課堂中的論述與分享,拓展了彼此視野,對相關課題也有了更實質多元的了解與成長。只是,當他們逐漸適應了這邊的上課方式、也熟識這邊的老師與同學時,卻已經到了返鄉倒數的日子了,難怪我看到學生眼中的不捨與眷戀。

(蕭湘文/2010/06/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