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可以再靠近一點.png 

       今天受邀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分享教學經驗,這次我訂定的主講題目是「你可以再靠近一點:談大學師生的互動」。主題中的「你」包括了老師與學生,畢竟談互動關係一定包括兩造雙方。但是老師比較年長,在教室中的權力關係上,也比較有主導權,因此老師應該比學生要更主動向前靠近,才有可能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以下是我這次演說中分享的幾個論點:

    一、老師與學生對彼此認知與期待的轉換:

   (1)、老師形象的滑落:隨著大學狼師、教師抄襲論文升等、大學教師詐領研究經費等相關負面新聞的相繼報導,大學教師的形象已經不像早期般受到大家的尊敬。站在大學的講台上,老師自身的言行與道德操守如果都有嚴重瑕疵,又如何期許學生對自己能從內心產生尊敬感。

   (2)、學生形象的滑落:大學生負面新聞也不斷出現在媒體上,包括颱風天打電話到電視台惡作劇、博愛座不讓給老人坐還出手打人、法律系學生撿到學妹的註冊費卻要求報酬、大學生上課遲到啃雞腿、上課睡覺被責碩士生翻臉告老師等,都讓許多老師對現在高等教育中的大學生搖頭嘆息。

   老師對學生的期待以及學生對老師的認知都有明顯的改變,這樣的改變也同時影響著師生的互動關係。很多老師都嘆氣或責備學生低落的學習動機與態度,但這樣並無助於改善師生關係,如果老師可以作一些心態與認知上的調整,就可能改善師生之間的關係。

   二、雙向的師生關係比較容易獲得教學上的成就感:

    以往我們的學習經驗往往是單向的師生關係,有些老師甚至以殺手自豪,可以當掉全班的同學。任何一個班級的學生程度大抵上都是常態分配,少數的極優與極差外,大多數同學的程度與學習狀態會因老師的教學態度與方式而有所不同。因此如果全班都被老師當掉,是老師該自我檢討自己的講課為什麼沒有人能聽得懂,而不是責備學生程度怎麼這麼差。

    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學習,只有當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隨時重視學生學習的成效,了解他們的吸收程度並隨之調整進度時,學習的效益才可能明顯的展現。也只有當學生的學習有進展時,身為老師的自然才會有相對的成就感。以前剛回國時,學生如果聽不懂我所說的內容,我會認為是各自的程度問題,但是現在我認為一個好老師是可以把複雜與難懂的艱深理論口白話讓學生了解。這才是真正身為老師的功力與能耐。

   三、切入雙向互動關係的落實:

     課業學習、生活關懷、建立自信與品格教育是我掌握雙向互動的原則。在課業學習上,我不會放棄讓何一個修課者。除了珍惜緣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不要養成翹課的習慣。但是要讓學生願意來上課,老師自然要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有所收穫的感覺。老師有沒有認真備課或有沒有組織與系統的知識地圖帶領學生,其實學生都感受得到。

    在生活關懷上,我喜歡問學生最近在忙什麼,除了了解學生的生活型態外,更重要的是了解他們時間的規畫管理。有時可以因此交流分享不同世代的一些心得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們感受到我真的在乎他們課堂外究竟在忙什麼。很多大學生總覺得自己的爸媽煩人與囉嗦,也愈來愈少跟自己的家長分享自己的生活,因此總有些孩子像個飄飄人或遊魂般在校園晃。老師如果願意關懷一句,學生就會稍加減少失落與寂寞的感覺,認為到了大學好像根本沒有人在乎自己的存在般。

     在建立自信上,每個人都需要自信,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質與潛力。我喜歡藉由課堂中問答過程以及學生作業的表現,來肯定學生的不同特質。不要吝於稱讚學生,但是也切莫給予學生過度不實的稱讚,以免學生自我膨脹,畢竟只有靠踏實的努力才能確實的累積競爭能量。我希望學生不能低估自己,但要勇於真實的面對自己強弱項以及人格特質,才能在大學的殿堂中提升自己。

     在品格教育上,我會在課堂中用當下的一些新聞做為題材,以同理心出發做為討論的基準,引導學生們有正向與善良的價值觀。以前這些並不需要在大學課堂中做討論或提醒學生們注意的。但是整個環境變了,大學可能是許多人最後正規學習的場域,如果身為老師的我們不把握最後時機提醒學生,就讓學生直接面對社會更嚴厲的試煉時,只會有更多挫敗、適應不良與價值偏差的社會新鮮人。

     我想當老師有心想改善師生之間的互動關係時,如果能夠願意先付出溫暖,我相信學生自然會有熱情的回饋。彼此之間就會有正向與良性的互動關係了。

(蕭湘文/2010/12/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