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系上辦兩岸學術研討會,藉由研討會的平台,學術社群才能顯得有些朝氣。因為平常大家都關在自己的研究室各忙各的,除了系上開會外,老師們也很少私下話家常,因此藉由各校系舉辦的研討會,就成為大家寒暄交流的場合了。

 
    我負責主持的場次有六篇論文發表,邀請了輔大廣告系系主任陳尚勇老師以及文化廣告系陳燕玲老師講評。不論是老師或學生要完成一篇論文的寫作都需要許多時間,但是研討會中卻都要求發表者在十三分鐘內做完報告,而評論人也都只分配到每篇五至七分鐘的評論時間而已。這樣的緊湊發表與評論的現象幾乎存在於每個研討會中。偶爾會感慨,因為時間的緊湊,會讓需要時間互動的對談變成形式上的儀式。

    看著上台發表的研究生,慎重的穿著顯示出他們對研討會的重視,看得出有些同學應該是第一次經歷到他校發表論文場合,不熟悉的環境,不認識的人,沒見過的評論老師,許多的未知難免會惶恐。所以報告過程中存著某些程度的緊張與不安,眼睛都好害怕與聽眾接觸。其實能被選入參與口頭發表已經是一種肯定,而上台發表更需要勇氣。我想給這些同學鼓鼓掌,因為即使論文上合掛有老師的名字,但主要仍是由同學來參與這場盛事與歷練。沒有老師在旁邊,同學面對一群陌生的聽眾單獨完成了口頭報告,這樣的歷練會逐漸累積自己的學術能量。相信這些同學下一次會有更完美的表現。

    兩位評論老師對報告的內容不僅具體提出建議,同時提供發表者不同觀點的思考面向。陳尚勇主任對發表者的肯定,像是一顆定心丸;溫和的態度讓我們都如沐春風。燕玲老師精闢的分析與建議,更加證實她是一位極具潛力的研究者。其實,每回聽其他老師評論文章,自己都覺得受益良多。如果研究者能多藉由這樣的機會與其他人交流,就能避免陷入「我執」的盲點中。

(蕭湘文/2010/06/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