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口試趣事.JPG 

 

     期末,除了自己的學生口試外,也參加了其他校內外研究生的口試。老師們都會藉由這個機會,相互交流一些口試的心得。這幾年下來,參加過許多的口試,我發現指導老師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

    護生心切型:這類型的指導老師通常在口試委員提問後,學生準備要回答前,就急忙先跳出來幫忙回答了。只能看到學生吞吞口水,面帶驚訝的表情。只是這樣的護生心切,通常會讓口委覺好得像在口試老師一樣,原本想要提問或交流的問題也就不提了,因為實在有些尷尬。

    自我責備型:這類型的指導老師看見學生回應不佳或不知如何回應時,就會以最近實在太忙了,沒有辦法協助學生,或是當初這方面非他所擅長的專業等原因,為學生找個台階下。這種指導老師都先跳出來自首以求諒解的做法,搞得其他口試委員都不好意思再繼續往下問問題。

    搞不清狀況型:這類型的指導老師可能因為收了太多學生,連學生的名字或題目都沒搞清楚,更重要的是無法提供學生論文上的協助。所以不論其他的口試委員提供什麼建議,都會說:「很好的建議,你要記得跟著改」。尷尬的是,其他兩位口試委員的建議可能是相互衝突與矛盾的,指導老師竟然聽不出來,真不知學生最後該接受何者的建議最妥當。

    公關社交型:這類型的指導老師不管學生的論文題目與領域為何,專找具有行政職銜或德高望重的老師當口試委員。即使領域不搭、研究興趣與專長不符,仍然可以開開心心完成口試的程序。只是不知這樣的口試,能為學生的論文提供多少協助?!!與其說是學生的口試,不如說是老師的社交場合。

    只打高分型:這類型的指導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有相當高的成績,才有利於後面的學弟妹願意繼續找他指導。所以基本分都希望從90分開始,聽說有些老師還會要求口委最好打到95至98分。只差沒有頒發傑出研究獎而已!只是這樣的成績結果,長期下來恐怕會貶低了分數所代表的意義與價值。

(蕭湘文/2011/01/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